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科學方法論
SEMINAR ON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開課學期
95-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國家發展研究所  
授課教師
張志銘 
課號
NtlDev7018 
課程識別碼
341 M463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上課地點
國發206 
備註
與陳顯武合開
限碩士在職專班生
總人數上限:4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第一週 課程說明
第二週 經驗分析科學之方法意涵
第三週 經驗分析科學之假設檢驗與理論建構
第四週 經驗分析與科學說明模式
第五週 Popper的「否證論」與Kuhn的「典範論」
第六週 Weber論社會科學的客觀性
第七週 詮釋學在社會科學上之方法意涵
第八週 Schleiermacher、Dilthey、Heidergger與Gadamer的詮釋學理論
第九週 現象學在社會科學上之方法意涵
第十週 社會實在之現象學研究
第十一週 辯證法在社會科學上之方法意涵
第十二週 批判理論與社會科學研究
第十三週 Habermas論經驗分析科學與辯證法
第十四週 Bernstein論語言分析對經驗理論之檢討
第十五週 Bernstein反思現象學取向之研究與辯證法
第十六週 總結討論
 

課程目標
本課程旨在幫助選課同學認識社會科學研究上各種不同的方法取向,並進一步探討各種不同的方法在社會科學研究上運用的可能性、侷限性及其方法論上的預設。
本課程擬先從「經驗分析之研究取向」的介紹與檢討著手,在這一部分,將針對經驗分析科學之基本預設、經驗概化、假設之形成、檢驗及演繹至理論之建構進行重點式的描述及深入之探究。此外,亦擬針對經驗的科學說明模式、Popper與Kuhn的科學理論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評論。
本課程第二部分則討論「非經驗分析之研究取向」。此一部分,則先從「說明與理解」之差異性加以探索。然後以Weber的社會科學方法論、詮釋學、現象學、辯證法及批判理論在社會科學研究上可能的貢獻及其界限當做探討重點。
另外,在學期之最後一部分,試圖以Bernstein對經驗科學與非經驗科學分析的處理來延伸及掌握社會科學方法論爭論之重點與貢獻。
 
課程要求
課堂參與及平日表現20%
課堂報告30%
期末報告50%,應繳交10000字以上之書面報告一篇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第一週 課程說明
教材:
Wallace, W.L.,The Logic of Science in Sociology, Chicago:Aldine Pub.Company,1971, pp.11-29.

第二週 經驗分析科學之方法意涵
教材:
Wallace, W.L.,The Logic of Science in Sociology, Chicago:Aldine Pub.Company. 1971,pp.33-59.

第三週 經驗分析科學之假設檢驗與理論建構
教材:
Wallace, W.L.,The Logic of Science in Sociology, Chicago:Aldine Pub.Company. 1971,pp.63-128.

第四週 經驗分析與科學說明模式
教材:

林正弘,〈科學說明涵蓋律模式之檢討〉,《伽利略.波柏.科學說明》,台
北:東大,1988,頁39-66。

第五週 Popper的「否證論」與Kuhn的「典範論」
教材:

林正弘,〈卡爾.波柏與當代科學哲學的蛻變〉,《伽利略.波柏.科學說
明》,台北:東大,1988,頁69-108。
Kuhn, T.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al Revolutions,Chicago:
Chicago Uni.Press, 2nd,1969,pp.10-42。

第六週 Weber論社會科學的客觀性
教材:

Weber,M,“Die ‘Objektivität’ sozialwissenschaftlicher und sozialpolitischer Erkenntnis”, in:Weber,M.,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Wissenschaftslehre, 7.Aufl.,Tübingen:J.C.B.Mohr, 1978, S.146-S.214.
Hekman,Susan J.,Weber,the Ideal Type,and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y,Notre Dame: Notre Dame Uni.Press, 1983, pp.18-60.

第七週 詮釋學在社會科學上之方法意涵
教材:

帕瑪著,嚴平譯,《詮釋學》,台北:桂冠,1992,頁3-84。

第八週 Schleiermacher、Dilthey、Heidergger與Gadamer的詮釋學理論
教材:

帕瑪著,嚴平譯,《詮釋學》,台北:桂冠,1992,頁85-256。

第九週 現象學在社會科學上之方法意涵
教材:

胡賽爾著,張慶熊譯,《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台北:桂冠,1992。

第十週 社會實在之現象學研究
教材:

舒茲著,盧嵐蘭譯,《社會世界的現象學》,台北:桂冠,1991。

第十一週 辯證法在社會科學上之方法意涵
教材:

Adorno, T.W., “Sociology and Empirical Research”,in:Adorno, T.W., et.al.(eds.),The Positivist Dispute in German Sociology, London:Heinemann,1976, pp.,68-86.

第十二週 批判理論與社會科學研究
教材:

Adorno,T.W., “On The Logic of The Social Sciences”,in:Adorno,T.W., et.al.(eds.),The Positivist Dispute in German Sociology, London:Heinemann,1976, pp.,105-122.

第十三週 Habermas論經驗分析科學與辯證法
教材:

Habermas,J., “The Analytical Theory of Science and Dialectics”,in: Adorno,T.W., et.al.(eds.),The Positivist Dispute in German Sociology, London:Heinemann,1976, pp.,131-162.

第十四週 Bernstein論語言分析對經驗理論之檢討
教材:

Bernstein,R.J.,The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and Politic Theory, N.Y.and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6, pp.,55-114.

第十五週 Bernstein反思現象學取向之研究與辯證法
教材:

Bernstein,R.J. ,The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and Politic Theory, N.Y.and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6, pp.,115-236.

第十六週 總結討論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